




雅居乐原乡·流溪别院
浏览量: 1070
在整个设计过程中,我们始终在追寻我们的中国式庭院梦,打破建筑与庭院、居住区与居住区、大园林和地域自然环境之间的界限,将我们的居住,还原到传统村落、提升至精致园林,融合,是我们最终的禅意目的。我们不仅要打造“人”的居所,更要打造“心”的居所。

感动于曲石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,我们将整体规划设计理念设定为:疏山、理水、筑屋、圆梦。以打造传统山水人居建筑为目标,亲近自然,返璞归真,将云南明媚的阳光,清新的空气,侵入我们的生活,真切的感受到大自然的存在,消除居住与自然,人与环境的界限。
疏山:依山就势的对场地进行整理,显山露水,疏朗有致。
理水:整理场地内水塘溪流,地块内造溪流小景,地块间建景观湖共享山水。
筑屋:筑屋造园,屋在园里,园在景中,山水共情。
圆梦:山水院落,中国人骨子里挥之不去的居住情结,圆梦天地之间。
回归传统村落与田园梦
回溯传统园林的造景手法,曲廊楼亭围绕庭院,庭院融合在亭廊之间。我们将住宅拆解为几个小单元,建筑围绕庭院,庭院围绕建筑,使得房间与自然更为亲密的接触,建筑与庭院互为“有”“无”。居住的界限,被完全打破:我们生活在庭院里,房子只是休憩的场所;我们使用房子的功能,庭院也可以是我们的客厅、我们的书房。


流溪别院立面设计,由日清设计精心打造。
山墙立面构图结合传统民居山墙面较实的特点,大面积留白,与南立面精致细节形成强烈对比。灵动的人字顶采用金属包边,与白墙紧致融合。精致且不繁复,极简中透露出一份考究。

中国人在艺术处理上重视虚实空间的组合与变化,采取含蓄隐晦的方法,追求意境之深邃和优雅。设计上我们摒弃了漫长岁月在传统民居上的种种痕迹,回溯到宋代的简约美学中,墙体是简单的几何线条,简约化的百叶窗、直棂门窗,呈现出交错的的空间线条,游刃于虚实之间。


空间塑造上力求意境,通过简约的元素表达出传统空间的意境,翠竹、圆石、假山、荷花、水境等等通过极富传统韵味的手法处理,塑造出中式美学庭院空间的美好。



简约的横向取景窗,通过简单的开窗将墙外竹韵引入,在为庭院增加景色的同时又保护院内隐私。
我们注重保护和传承已有的城市空间体系。通过传统元素意象与现代手法的材质处理,立面既保留传统建筑感知,也发挥了现代手法对传统材料的创新。

小区除主干道外,合院单元之间均以景观打造回家的路,并设置促进社区居民交往的生活空间和体验空间,如同园林亭台楼阁的造景方式,分组设屋,小区园林景观游走于各合院之间,串联起大大小小的住屋和庭院。合院户户独立,又户户相连,家家户户睦邻而居,重新构建邻里关系,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吸引力。


小区内部,我们把庭院做为重点,用心建造院落,院落与小区大景观之间,形成有机的互为对景的关系。匠心重塑中国人内心的院子,给了人们一个抽离现代楼群,回归院落的诗意目的地。因为不论古今,庭院都是我们体悟生息,感怀生命的场所。

在“溪流别院”地块设计中,我们采用了1~2层的合院小户型,以分散布置的建筑盒子与庭院互相围合的方式进行组合。户型虽小,但都带前后院,不见得很大,但至少可以种颗树,“每年花树开花的那几天,在树下支张桌子,摆简单的酒菜,开顺口的酒,看繁花在风里、在暮色里、在月光里动,也值了。”
“小”房子的不同组合拼接,具有传统的内向庭院,又有公共的邻里空间。出,则了然,入,则内省。内向庭院空间,房间与庭院亲密接触,还保有私密性,是与自然的“独处”场所。外向庭院空间,则打破阻隔,直面诗与远方。







无边界的居住园区
各居住地块自成园区,与周边整理出的自然山水田园之间,不用常规的封闭或半封闭界限来划分,而是采用自然开敞的方式连接,通过自然高差、湖面、绿化等开放式景观处理,削弱了小区的概念,更注重的是,与自然,与天地的自然过渡,将居住区以村落的方式散置于原乡的大园林之中。


让居住成为回归本心的旅程
我们行走在路上,在这里得以停留,在这充满了氧气的纯净空气下,没有了阻碍和干扰,所有的幸福被放大了,好像感官也变得比平时敏感了,这让我在原乡嗅到了阳光的味道,风的味道,雨的味道,嗅到了那些平时被忽略掉的小确幸。
让居住成为回归本心的旅程。
让我们寄情山水,归田原乡!


